治理智慧、大数据支持、护航网课 | 抗疫前后方,院系在行动
公共管理学院:贡献治理智慧
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一级响应,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上迅速取得成效,是依靠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2月18日起,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带领团队深入抗疫一线专访,通过对县域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手抓工作的调研访谈,揭示出浙江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有益经验:富阳区的“大党委”制、“组团联村”制度、“特殊党日”活动、“三三制”工作安排,为当地在疫情早期阶段实现早排查、早隔离的有效防控准备了有益的前置因素;鄞州区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疫情第一时间发现上报、高效处置,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林卡教授联合杭州菲尔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展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社区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活动发现,社区居民对于此次防疫的应急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自觉地配合政府采取这些措施,并对于政府的防控行动给予高度评价,为推进防控工作提供了群众基础。
直播献策,回应社会关切。学院院长郁建兴、副院长张蔚文、文科领军人才石敏俊、百人计划研究员吴超等多多次做客浙江卫视“科学控疫情、统筹谋发展”栏目、浙江新闻联播、连线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就浙江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战中如何在“精密智控”上持续发力,如何在疫情危机中找到发展契机,浙江省如何实现分区、分级精准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技术在浙江省的精准防控、复工复产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综合性复工评估指标、全面动态检测复工状况,健康码背后的城市“数字化”基础等主题接受专访,权威解读浙江省疫情防控的有益做法和有效经验。2月29日,郁建兴通过浙大钉直播平台开始“科学控疫情,统筹谋发展”网络直播课,从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的公共治理机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地方治理、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三个角度对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问题做了全面解读,并提出了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多项建议。
参与研讨,积极贡献智慧。2月24-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和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以通讯会议的特殊方式召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指出,疫情当下,应当使用失业保险基金精准助推抗疫复工:建立特殊通道,补助复工旅费;破除两地“门禁”,补助通勤费用;建立点对点沟通,补助输出地费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治理研究》2020年2月刊组织的“疫情防控”主题研讨栏目,顾昕教授聚焦疫情的早期预警,提出政府与社会需要互动协同,行政机制与社群机制需要互补嵌入;高翔、郁建兴则考察了疫情防控中的三大公共治理机制。
地球科学学院: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
生物气溶胶研究告诉你为什么必须戴口罩、勤通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李卫军团队曾经在原生态的小兴安岭清洁大气(PM2.5<5μg/m3)中采集过大气气溶胶样品。这些清洁大气不受远方城市污染大气的影响,相当于一个封闭的大气环境只有植物和土壤的自然源排放,实验发现了大量植物排放自然来源的生物气溶胶,如下图所示为细菌和孢子。
自然来源生物气溶胶的微观形貌特征:
(a-e)是来自小兴岭大气中细菌或孢子
(f)实验室培养的孢子酵母
(g)实验室培养的细菌大肠杆菌,细菌的粒径通常在2μm以下,孢子通常在2μm以上,它们成分主要由C、O、N、P、Si、K和少量的Ca、Fe、S、Mg组成
该文章发表于2020年2月发表在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对于新冠状肺炎的防控而言,该研究间接支持了人们在公共场合必须戴口罩这一做法。一方面防止健康人在呼吸时吸入大量病毒生物气溶胶,另外一方面防止感染人群作为排放源把携带病毒的飞沫散发到大气中形成气溶胶。
时空大数据助力精准防控。为掌握疫情时空特性、重构疫情演化过程、实施疫情精准智控,学院GIS团队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以疫情信息服务与精准智控为导向,初步研发了集海量疫情数据汇集-时空数据建模与分析-可视化展示与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空动态追踪及分析决策平台。
平台目前汇集了疫情动态监测信息、微博舆情、城市外卖数据、二氧化氮数据、灯光数据等多源异构信息,综合利用时空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可为重大突发事件下疫情态势分析、空间影响评估、人员轨迹追踪、区域防控施策、资源调配优化等工作提供支撑。
平台整合的灯光、二氧化氮、疫情监测等数据
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蔓延,针对全球疫情监测预警、科学防控问题,在SEIR等传染病模型基础上,GIS团队考虑不同国家区域防控政策差异,构建多模式疫情预测模型,以支撑疫情时空精准分析。此外,解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大众情绪波动与舆情风险,仍然是当前抗疫工作的重点。该团队将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海量社交媒体数据,对境外输入病例、全球经济态势等舆情热点的时空演变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预警。
在抗疫初期,团队成员还积极支援了浙江省地质大数据应用中心,协助其完成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疫情防控信息平台,实现上千名员工的健康状态每日监控、人员地理空间分布分析、物资管理以及复工信息管理。
光华法学院:为师生满意的网课保驾护航
建立结对支持的助教团队。光华法学院迅速响应学校“不停教、不停学”原则,制定《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力推进网上教学。
在短短20天内,安排好42个本科生课程教学班和49个研究生课程教学班的教学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不小。光华法学院春学期开课的专兼职教师有47位,另有多位校外实务导师开课,年龄跨度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有几位老师在境外跨时差直播授课,更有被阻隔在湖北的教师克服多重困难精心备课上课。面对线上开课这种全新的网上教学模式,授课老师们遇到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
自2月5日至2月22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师生的问题得到落实解决,光华法学院为授课老师配备研究生助教37人。这个幕后的“助教天团”,尽心尽力开展远程支持,全力保障课程顺利进行。
技术助教们在收到学院和任课老师的邀请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接受培训,联系师生,对接具体需求,即时解答各种技术问题;核对教务网、学在浙大、钉钉群里的同学名单是否同步,确保选课的同学都在群里;向学院教育教学中心汇总师生教学效果……
打造师生满意的线上课程。2月14日,学院老师们收到了一份详细的“视频会议操作”宝典。在学校组织统一培训前,学院已提前通过微信群、钉钉群等收集老师们在“学在浙大”平台和钉钉群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组建小群测试直播模式和视频会议两种模式,整理出操作步骤和相关预案供老师们熟悉。
在网上教学师生测试周,教学管理服务人员更是全天候关注微信群和钉钉群的消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问题。开课教师们也抓紧时间为线上教学做好心理准备、资料准备和技术准备。他们认真研究培训材料,摸索试用钉钉平台和多种技术形式,在分享学习中练就了一身绝技。
光华法学院教授周江洪、副教授陆青两位老师则在网上授课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通过联合讲授《合同法理论与实务》课程,让学生们用一份时间吸收到两位老师的课堂精髓。为此他们充分协调授课内容和方式,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巧妙使用平台功能让课程活起来。比如,利用群投票功能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机抽取学生连麦回答问题、使用抽签功能邀请“天选之子”分享笔记,光华法学院副教授郑磊的“网课互动三把斧”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活跃度。
在网上教学的教师端各环节准备充分后,2月17日,学院专门面向全体学生发布《光华法学院关于2019-2020学年春夏学期课程实施网上教学的温馨提醒》,专项指导网上教学阶段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及预案,并每天通过问卷星开展网上教学相关问题调研,涵盖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一对一解答指导,问题量在逐渐下降,教学效果的反馈也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等思政力量齐头并进,结合新时期互联网和新媒体特点,围绕学生需求,加强学风建设,组织召开空中主题班会;开通光华法学院“辅导员直播间”,围绕同学成长成才需求,组织开展了职业规划、考研交流、律所求职等交流会,为同学们提供成长成才的“满汉全席”。
内容来源:公共管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光华法学院
内容整编:尺泽 本文编辑:曹蒙蒙文编辑:曹蒙蒙
责任编辑:杨金
热门内容
👇👇👇
中共浙江大学委员会抗疫一线发展党员宣誓仪式举行
首个人类细胞图谱在浙大绘制成功,再聚媒体目光
校领导赴之江实验室调研
浙大“通用熊猫血”的熊猫待遇,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浙大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